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承兑汇票贴现常见问题  > 承兑汇票市场的风险防范

承兑汇票市场的风险防范

发布:西安理财网  时间:2014-8-16 22:10  [ 承兑汇票贴现常见问题 ]  

        在经济寻底过程中,票据市场信用风险加剧。近年来,在经济不断寻底的过程中,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并承受资金压力较大,债务违约问题在我国各行业不同程度存在,如钢贸行业经济纠纷,煤业资金链纠纷等不断出现。作为实体经济的折射面,票据纠纷持续高发,恶意主张权利和恶意拖延支付现象有所增加。


自2000年以来,票据市场交易逐步活跃,票据业务快速增长,在金融产品中影响力不断扩大,平均以24.59%的增速保持快速发展。2013年前三季度,金融机构累计贴现票据34.6万亿元,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6359亿元,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4.56%,加上影子银行,票据业务实际影响力更大。


票据产品具有较佳的流动性和盈利性,是重要利润增长点,各家银行都高度重视票据业务。但是,随着票据市场快速发展,票据风险隐患逐渐积累,相关案件时有发生,银行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有所增加。


票据市场风险形势

在利益驱动下,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日益突出。随着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提高,商业汇票的融资功能逐渐放大,票据市场参与者复杂,民间借贷非理性繁荣导致利用票据非法集资事件频发。在利益的驱使下,票据诈骗案件频发,部分银行从业人员也参与其中,串通不法分子骗取银行资金,出现如某行数亿元票证大案、某地方商行行长盗取库存贴现票据等案件,造成经济损失巨大,社会影响恶劣,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凸显。

技术进步,案件频发,票面风险形势严峻。随着2010版票据广泛流通,犯罪分子的票据造假技术有所提高,票面识别难度加大,真伪鉴别工作挑战加剧;假票诈骗呈现出团伙化、职业化趋势,制假售假手段更为专业化;诈骗手法不断翻新,由票据贴现逐步向票据质押、商票保贴等多个领域蔓延。2013年票据市场假票案件频发,出现了上海、江西、甘肃多地团伙化假票诈骗,江西超级仿真票等多起案件,对银行资金安全构成了威胁,票据风险形势严峻。

多重因素影响加剧,经营风险波动上升。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复杂,为保持经济稳健发展,国家加强了货币政策微调,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,市场利率变动较为频繁。在市场流动性和信贷规模相对宽松时,多家银行重点配置票据业务,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,票据业务夹缝中艰难生存;规模紧张时,多家银行同时收紧甚至停止票据业务,票据利率飙升,而大量需要资金的企业持票流离于市场之外。与此同时,票据突发性事件增多,进一步加剧了票据市场脆弱性。


票据市场风险原因分析


(一)票据市场利益大,但缺乏有效的监管处罚机制

我国利率市场化处于发展初期,银行与民间市场利率存在较大差异,两者之间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参与,参与者成分复杂。由于通常票据金额较大,单张可达亿元,而公示催告的投机成本不过百元,一旦成功收益巨大,对投机者具有较大吸引力。因此,催生了一批民间投机公司,主营票据,兼做实业以掩护,通过发起恶意公示催告、寻求票据下游瑕疵或疏忽以获利。恶意公示催告轻则使票据持有者奔波耗力,重则可能损失全部资金。


由于恶意公示催告行为鉴定较为困难,难以判断是正常维权行为还是恶意公催,我国监管系统尚无科学明确的惩罚机制,缺乏有效手段对之约束。


(二)缺乏有效风险信息共享机制

目前,风险票据信息主要有两大来源,一是人民银行ECDS,二是中国法院报、法制日报公示催告媒体。人民银行建立ECDS已近三年,但部分银行仍未录入票据挂失止付、公示催告等重要风险信息,导致系统中风险信息覆盖不全面。同时,根据相关司法规定,票据公示催告应在全国范围发行的报纸刊登,然而部分地方性报刊仍在发布不规范公示催告,为风险信息收集造成困难。


银行鉴别确定恶意公示催告后,往往限制于机构内,未能形成风险信息共享机制。犯罪分子通常在多家企业和银行同时诈骗,部分能力较弱企业和金融机构无法分辨,加上无法得到及时的风险提示,可能导致犯罪分子得手。


(三)对票据风险认识不足,部分机构防范机制存在缺陷

部分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,风险敏感性有待提高,或存在侥幸心理,对票据风险的现实性和重大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,导致对票据风险点掌握不全面,岗位履职力度弱,风险识别能力不强。


部分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,风险防控条件不达标,业务执行时有章不循,有法不依,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业务,缺乏有效的部门制衡和岗位制衡,达不到层层把关的要求,甚至发生内外勾结,监守自盗,或为犯罪分子提供空白票据及印鉴的恶性事故。

票据风险防范思考及建议

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票据风险,我国应积极探索票据信用机制建设,推动票据电子化,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,金融机构及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票据业务流程,强化制度执行,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。


(一)风险信息联动,探索建立票据信用机制

建议相关机构探索建设企业票据行为信用机制,对多次恶意公示催告、发生票据纠纷或曾办理假票的企业提示关注。同时,进一步加强票据承兑行管理,加强对多次无理延付承兑行的管理。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监督,共享有效风险信息,及时提示风险。


(二)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,规范票据业务经营行为

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,推动利率市场化,逐步压缩金融市场与实际利率之间利差,挤出双轨利润泡沫,适度容忍票据融资性质,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,影子银行阳光化,同时大力整顿票据乱象,规范票据业务发展。


(三)推动票据电子化建设,减少票据流通成本和票面风险

着力推动票据电子化,推进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普及应用,通过电子化、数据化和智能化管理,提高票据流通效率,减少票据流通中的信息识别成本,并有效防范票据风险。加强普及纸质票据登记功能,尤其是风险信息登记功能,有效提高票据风险信息的覆盖面,提高风险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实用性,预防票据案件的发生。


(四)加强票据风险防控,建设积极防御型风险管理系统

金融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风险管理,加强制度执行,杜绝操作风险;加强票据系统应用,智能监控,识别潜在风险信息,及时预警信用风险;加强人员管理,培养合规文化,防范道德风险;严控关键岗位资质准入,防范票面风险;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沟通,理顺流转机制,减少经营风险。通过落实风险管理机制,建立风险管理团队,实现内部的岗位有效制衡,建设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积极防御型票据风险管理体系。


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西安承兑汇票贴现
返回顶部